专家观点丨胡嵩: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弥补资源供应缺口

专家观点 2022-03-22


近期,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举办了CCTP第十六期沙龙研讨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资源保障。来自14家机构近20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就双碳目标及全面电动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面临的挑战及回收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主任工程师胡嵩受邀出席本次沙龙,并做主旨演讲。本文是对胡嵩先生主旨发言的整理和总结。


为什么要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利用?

受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动力电池装配量屡创新高,从而进一步带动锂、钴、镍等金属资源需求大幅上涨。2021年对以上金属资源的需求量增幅超过70%。据预测,2021-2025年期间,我国将累计消耗锂资源7.6万吨,钴资源8.8万吨,镍资源22.0万吨,锰资源12.8万吨。但目前我国电池金属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将成为降低我国金属资源对外依存度,弥补资源供应缺口的重要途径。

另外,动力蓄电池退役潮将来临,预计未来五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快速上升,至2025年累计产生的退役电池将达143GWh。短期内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可以反哺10%-20%的前端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正极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此外,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2021-2030年,预计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减少碳排放近1100万吨,其中梯次利用减排880万吨,再生利用减排220万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成效如何?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颇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池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局面。随着回收体系和综合利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累计回收量逐年增加,平均回收率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国70余家梯次和再生利用企业累计回收动力电池近13万吨,约70%流入规范条件企业。2021年回收处置退役电池中,近1/3梯次利用于通信基站备电、储能、交换电等领域,剩下的近2/3用于再生提取锂、钴、镍、锰等有价元素,占当年动力电池生产所需资源量的3%-6%。短期5年内来看,这一部分再生金属量对于缓解关键原材料紧张的供应形势的作用比较有限,不过未来可以期待这一比例将继续提升。


国家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有哪些政策保障?

中国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已构建了“顶层制度-溯源管理-行业规范-试点示范-事中事后监管”常态化工作机制(具体内容参考下图),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已基本搭建完成。

在顶层制度层面,《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纲领性的顶层政策,明确了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范围、相关方责任与要求以及监督管理措施。值得一提的是,该办法对动力蓄电池设计、生产、销售、维修更换、报废、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等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溯源管理方面,2018年国家已上线“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建立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机制,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

除此以外,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国家已经在行业规范、试点示范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及措施,由此构建了完善的管理政策体系。

*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CCTP的观点和立场。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

0.1508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