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刘小诗: 用长期发展的心态推动汽车电动化与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转型

专家观点 2021-12-24


2021年12月24日下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举办了CCTP第十五期沙龙研讨会,围绕适应“双碳”目标和全面电动化转型的下一代基础设施,邀请了来自14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从能源、城市、交通协同推进交通零排放转型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满足全面电动化背景下不同车型、不同应用场景充电的需求以及如何减少充电行为对电网的影响等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刘小诗先生做引导发言,本文根据刘小诗副秘书长的发言整理和总结。


交通电动化发展趋势及能源协同需求

双碳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2025年销量占比有望达到30%,2030年达到50% ,2022-2023年有望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的规划目标

2021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性发展的一年,产量超过300万辆。有专家预测2022年约为500万辆,到2040年能接近3亿量。在双碳政策和国际加速布局竞争下,中国新能源汽车2025年销量占比有望达到30%,2030年达到50%。2022-2023年有望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的规划目标。基本可以说我们走向普及化的关键的节点,但是距离全面电动化还有距离。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态势下,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应加快脚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动力多元化技术路径的时代

从两轮电动车到各种动力汽车,中国的汽车产业多元化状态非常明显、补能方式多样,从满足用户复杂使用需求角度来看,各种汽车动力技术都有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空间,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动力多元化时代。短期内,完全消灭燃油汽车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油、气、氢、电等多元化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将长期共存,在油改电、气改电等关键节点也需要持续调整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多元化发展,油、气、氢、充、换、光、储等能源要素融合发展趋势越发凸显

除技术路径外,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状态。目前充电、快充、慢充、换电、加氢、储能、光伏等一系列都在城市交通设施里面得到应用,呈现多元化的显著特点。新能源发展新形势下,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油、气、氢、充、换、光、储等能源要素交织在一起,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一方面传统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急需转型,以满足新能源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各自为政建设的各类新型的交通基础设施急需协同规划和加速融合,以便适应不同用户对多元化动力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开展充换电、加氢、智能交通等综合服务试点示范。当前,中石化、壳牌等能源企业纷纷提出建设充换电站、加氢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目标。


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新技术与新模式


未来大功率充电、换电模式等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交流慢充将不断提升智慧化程度

现有公共充电站产品服务供给情况:

1.慢充桩成本较低,且无附带投资;

2.慢充对电网冲击小、无需扩容申请;

3.电池技术仍存在一定安全性顾虑。

未来公共充电站产品服务供给方向:考虑效率和成本、充换电模式各自的应用场景和客户基数,未来大功率充电、换电模式等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交流慢充将不断提升智慧化程度,换电模式在运营车辆方面更加有效。充电桩估计到2035年达到4000万座,换电站在1万台到3000台。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建立用户侧可调资源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正在不断上升,对于交通行业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得更好更有质量的电力,绿色电力共赢条件决定我们市场将来发展成果的大小。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多时间跨度的储能布局。合理运用移动储能的资源会大幅度减少电力系统的投资,也可以降低碳排放和增加经济效益。我们最关心的是怎么合理利用的广大的电动车群体参与车网互动,如小型车,微型车怎么有序充电?中型车大型车怎么通过V2G变成智慧能源共赢?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都有不同的需求。

车网协同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所说的火电、风电、光伏、水电匹配负荷市场、中长期市场,均以能源系统为主,未来我们希望电动汽车用户、运营商、聚合商、新能源供应商与电网(调度、营销、交易)等多方参与,给各相关方带来经济和安全收益。


充换电市场出现多种玩家类型

充电市场的参与者正在不断增加,例如车企与运营商合作、车企自建充电体系,以及一些新的跨界参与者,比如壳牌、恒大、滴滴、蚂蚁金服、宁德时代等。中石化提出2025年加设1000座加氢站,壳牌现在正在建5000个充电桩。基于出行运力、服务入口、业务场景等优势的跨界玩家不断以新模式进入充电桩运营,这种全新的模式是我们所期待的,但也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带来冲击挑战。


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面临挑战与建议


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发展面临技术、模式、协同三大方面挑战

技术方面:

1. 大功率充电安全问题需系统考量

2. 换电技术面临适配性、标准化等运营挑战

3. 加氢站关键零部件技术与成本亟待突破

模式方面:

1. 小区、高速、乡镇等重点场景补能待突破

2. 车网协同配网层面峰谷电价覆盖面小,大电网层面互动未常态化

协同方面:

1. 综合布局缺乏前瞻性,与城市规划脱节

2. 落地能源综合服务站点缺乏配套细则指导

3. 可再生能源进入交通体系困难重重

4. 协同发展机制不畅,支持政策缺失


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的应对策略

国家层面

1.加快大功率充电技术验证,构建车桩网端完善生态;

2.以行业最佳商业化实践标准为基础,探索制定重型商用车换电相关标准;

3.探索在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和加氢站内部进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制氢;

4.构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建设与可持续运营的顶层设计;

5.推动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与可再生能源、智慧交通、城市协同发展。

企业层面

1.把控投资节奏和力度、拥抱市场不确定性,怀有长期发展的实业心态;

2.紧跟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新技术与新模式发展趋势,充分布局,构建中长期护城河;

3.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优化产品和服务类别。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

0.163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