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余红伟:需求侧碳减排在交通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专家观点 2021-10-19


2021年10月29日上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联合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SUTPC)在深圳举办了CCTP第十四期沙龙研讨会 —— 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方法以及清单编制系列沙龙之城市交通碳排放。本次沙龙共邀请来自17家机构3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探讨了国家整体交通碳排放核算边界、方法以及清单编制,同时就地方实践和不同核算方法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下总结自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余红伟先生在本次沙龙上的发言。



在生产端减排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消费端减排的机制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当前减排的思路主要集中在生产侧减排,生产端的机制主要是政府直接配额减排任务给生产企业,是企业被动减排的过程。而需求侧减排则是消费者主动考虑商品的碳属性并决定是否购买的过程,自然而然对企业的碳排放产生约束。

生产侧减排效果显著、速度快,但对企业的冲击也更大,需求侧减排则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温和。从长远角度来看,在目前生产端减排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消费端减排的机制不失为实现远期碳中和目标的一剂良方。


需求侧碳减排在交通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根据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经验,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会成为国家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占比可以高达40%-80%,消费端的减排具有巨大潜力。

在国内,广东省的碳普惠平台现有减碳项目20个,会员数量两万多人,所记录的年累计减碳量达到了16976.75吨。国内外相关结果均表明需求侧的碳减排均具有较大潜力,需求侧减排也许更适合交通领域。鼓励居民绿色出行,从需求侧、消费侧进行交通减排具有更大的潜力。



广东的碳普惠平台于2015年在广州、中山、东莞、韶关、河源和惠州试点运营。用户通过平台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登录碳普惠账户,用其低碳行为兑换碳币和相应的优惠。平台不仅面向个人,也对小微企业、居民家庭的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对其赋值。


目前很多城市都展开了需求侧碳减排的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武汉市的碳宝包、深圳市碳账户平台等,消费者的各类减排行为可以进行用来兑换一定的奖励。个人碳账户与企业碳交易市场打通、由单一的激励转向激励与约束相容都是需求侧碳减排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核算个人排放量的同时,也可以核算个人减排量,能够更加明确减排的微观路径。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碳监测、可再生能源预测,进一步研究碳减排治理机制和政策优化。遥感碳监测目前主要是点源碳排放的监测,交通碳监测应当是基于路段的线源监测,因此需要结合点源技术与面源技术,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

0.166671s